返回首页

他关了自己3天戒掉鸦片瘾种1万株果树实业救国女儿是上将夫人

2024-02-26 14:18来源:互联网 点击:94次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人们,不能像现在一样生活在一个和平安稳的环境当中,层出不穷的军阀连年混战,导致国家分裂、民不聊生,大多数人都吃不饱、穿不暖,再加上日本的侵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集中爆发,形成了一个不堪回首的乱世。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这乱世之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挺身而出的英雄,武将们把生死置之度外挥洒热血驱逐敌寇,文豪们用一支如椽之笔唤醒国民麻木的灵魂,教育家们怀着一腔爱国热情募集资金创办学校培养人才,而实业家们则通过发展民族经济来抵抗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着名的爱国实业家李善祥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为了打破日本人在辽宁南部垄断苹果生产、施行经济侵略的局面,李善祥在锦州创办了中国人第一个苹果园——南山生生果园,锦州的苹果从此名扬天下,连毛主席都说过:“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李善祥怀着一腔救国之志,除了自己实业救国,还让儿女们都上战场杀敌,女儿李又兰更是大名鼎鼎的张爱萍上将的夫人。

  李善祥1880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镇海小港,是百年家族商业集团“小港李氏”的第三代传人,按李家族谱排,李善祥这一支属于小港李家乾房。“小港李氏”由李善祥的叔祖李也亭开创,从沙航业发家,逐渐建立起了一个涵盖航运、钱庄、银行、房地产、绢丝、垦殖等多个产业的家族商业集团。

  “依稀记得八岁那年回去时,李家的老宅一层接着一层,一院套着一院。按旧时习惯,兄弟成家了,就称作是一房,在李家大院里,一房连着一房,走来走去就转向走不出来了。屋内雕梁画栋、陈设古色古香。记得每户都有两口大缸接天水,用于日常生活。”

  从李又兰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小港李家的排场,丝毫不逊色与《红楼梦》里烈火烹油、锦衣玉食的荣国府。八岁才跟着父亲回到小港老家的李又兰,就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房子院落无数,走着走着就迷了路。

  李善祥的父亲李濂水曾弃商从文,考上了光绪年间的进士,官至户部山西司员外郎。但是,当时的清廷非常腐败,为官清廉的李濂水和维新派的官员来往密切,在黑暗的晚清官场显得格格不入,加上清廷歧视汉族,李濂水内心更加愤恨不平,便找了一个理由辞官回家了。因为这段经历,李濂水便让儿子李善祥放弃了入仕途这条道路,从小培养他的经商才能。

  李善祥3岁时母亲就因病离世,由父亲一手带大,出生在大家族,最怕的是就是孩子养成养尊处优、坐享其成的思想,因此,李濂水对儿子的教育非常严格,从小要求儿子必须自食其力、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去完成。

  作为父亲,李濂水在教育过程中,带给了李善祥许多宝贵的财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李善祥形成了坚强独立人的格,这一点在青年李善祥靠着顽强的意志力戒掉鸦片瘾的过程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6岁时,李善祥跟着父亲回到镇海老家开始学做生意,19岁时,李善祥只身前往家族在上海开办的崇余钱庄。初次来到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上海滩,作为富家公子哥儿出身的李善祥,也没能经受住诱惑,当时抽鸦片是富人群体中流行的一种时尚,初来乍到的李善祥,也非常不幸地成了这种时尚的受害者。

  清朝时中国的丝绸、瓷器在欧洲热销,英国人的工业品在中国却不受欢迎,为了打破贸易逆差,英国人居心叵测地把鸦片输入中国,通过这种卑劣的手段赚钱。吸食鸦片的费用很高,一般都是王公贵族和有钱人家才抽得起的,逐渐成了一种流行的时尚,他们还给鸦片取了一些高大上的名字,什么芙蓉膏、阿芙蓉之类的,连吸食的烟具、礼仪也非常讲究,好像吸食鸦片就显得自己很有文化、有品位一样。

  所谓近墨者黑,李善祥在大环境下,或许只是一时觉得新奇吸食了鸦片,但是在发现自己上了瘾、而且身体健康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以后,他开始痛恨这样的自己。从上海回到镇海老家后,李善祥把自己关在屋里三天三夜,不吃不喝,硬是逼着自己把鸦片瘾彻底戒掉了,从此以后,李善祥再也没抽过大烟。

  如果换成其他富贵人家的公子哥儿,或者意志稍微薄弱一些的人,可能他的人生从此以后就彻底颓废了,但李善祥不一样,他的心中还有更远大的理想,有了理想的支撑,便没有什么是他做不到的。

  父亲李濂水对李善祥的影响,还体现在开明思想的熏陶上。李濂水的书房中放着许多进步的革命书籍,少年李善祥将这些书籍视若珍宝、爱不释手。革命军中马前卒,书中描写的那些为了革命充当马前卒、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深深地震撼着李善祥。在这些书籍的影响下,李善祥仿佛第一次找到了人生真正的方向,他在思考着,自己虽然出生于李氏这个世代经商的大家族,但是经商的意义,绝不应该只局限于赚多少钱这样庸俗的事情上,更应该承担起救民于水火的责任。

  李善祥一边学习经商,一边关注时局变化,加入到了辛亥革命的洪流当中,领导了1911年的镇海起义,李善祥出生大家,为人仗义,号召能力很强,被推举为镇海县革命政府首任县长。但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被袁世凯窃取,官场上又开始尔虞我诈,李善祥从父亲那里遗传了一身正直清廉的傲骨,忍受不了这种乌烟瘴气的氛围,于是他也像父亲一样毅然辞官,寻找其他救国的道路。

  1912年,李善祥来到了辽宁锦州,先是和堂兄李云书一起经营锦州天一公司,之后又创办了恒康农场,李善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前卫的思想,他做事从来不会故步自封,而是大胆引用国外先进的技术来经营农场。

  李善祥把农场办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农场,农场雇了三四百人,光是用来运输出行的大车就有四十多辆,这些车子,在那个时候的东北农村都是很少见到的。在农场中耕田的不是农夫,而是李善祥从美国买来的6匹马拉的新式犁。农村没有通电,晚上黑灯瞎火的什么都看不见,农场无法经营,李善祥又买了一个德国西门子的发电机,在发电机轰隆隆的声音中,一片漆黑的农场变得灯火通明。农场占地面积太大,和职工联系起来不方便,李善祥又安装起了西门子话机,解决了通讯不便的难题。

  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随随便便的,李善祥不仅眼界开阔,在很多方面的知识也比寻常人多。李善祥从小并非在农村长大,不是在学校读书,就是在家族企业中学习经商,但他却不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相反,他对农业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他将东北的盐碱地改良成了适合种水稻的良田,从镇海老家雇来了会种水稻的农民,让南方的水稻长在了东北的千里荒原中。

  农作物种植出来以后,李善祥又用他商人的精明头脑,进行农作物加工。大豆成熟了,就在农场的油坊中制作成豆油,高粱成熟了,就在酒厂中酿成高粱酒。李善祥农场中加工出来的产品,材料都是现成的,原汁原味,不仅在当地市场非常受欢迎,还远销到了全国各地。

  在当时的东北,苹果是一种普通老百姓都吃不起的奢侈品,因为苹果市场长期垄断在了日本人的手中,当时市场上卖的高粱米一斤才一分多钱,而日本人在熊岳果园种植的苹果,一斤卖到了2角多钱,比高粱米贵了将近20倍。

  “为什么要让日本人把钱赚走?中国人自己也可以办果园。我办果园不只是为了赚钱,而是要与南满的日本人抗争,抵制他们的经济侵略。”

  毛主席说过:“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辽西战役的时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里很多苹果,我们战士一个都不去拿。” 李善祥创办的生生果园,就在锦州,是中国人的第一个苹果园,李善祥也因此被称为“中国苹果之父”。

  1923年,李善祥筹集资金30万元,购买了2000亩土地,在锦州城南庙沟创办了生生果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生生果园”,果园里有上百名职工,苹果、梨树、桃树等各种果树1.2万多株,苹果树占了百分之八十,有1万多株。李善祥出高价从日本、美国引进了红元帅、国光苹果等优良的品种,又从外地高薪聘请了园艺师,还购买了大量的英文、日文果艺书籍,学习果树栽培技术。

  “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凭借着李善祥身上这种钻研精神,生生果园很快就红火起来了,年产量达到了二三十万斤,李善祥赚到了很多的钱,但他接下来的目标却不是赚更多的钱,他的目的是为了跟日本人竞争。在李善祥的锦州苹果享誉全国后,他又无偿援助栽培技术、提供树苗,鼓励更多的国人加入到种植苹果的队伍中来,朱家果园、董家果园……,在李善祥的支持下,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果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李善祥出身豪门,身上却充满着不怕苦不怕累的实干精神,他的妻子邱天相出身贫寒,无论丈夫赚了多少钱,都秉承勤劳节约的生活习惯。在李又兰的记忆中,童年时代仿佛就是生活在世外桃源中,和兄弟姐们一起生活在父亲创办的果园里,一边上课,一边劳作,李善祥要求孩子们走出书斋,在劳动中学习知识和生产技能,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

  1928年,李善祥自筹资金,在锦州创办了耕余果艺专门学院,学校不仅有教学楼、宿舍、图书馆,周围还种植了3000株果树。耕余学院从建校开始,就不以盈利为目的,招收的都是贫苦人家的子女,不仅免收学费,免费提供书籍,还给学生们发零用钱。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植物学和园艺学人才,不只是学习枯燥的知识,而是要学以致用,将知识和生产紧密结合。解放后,担任辽西省第一果园园长、辽西省农林厅秘书的刘正昌,就是从耕余学院毕业的一名孤儿。

  日本攻占锦州后,因为李善祥在当地的影响力,日本人便盯上了他,请他出任锦县农会会长,李善祥绝不肯当卖国贼,他以生病为由拒绝,为了逃离日本人的监控,1937年,李善祥带着妻子和孩子们回到了老家镇海。

  在镇海,李善祥带着全家人投入到了抗日救亡的运动中,成立了小港抗敌后援会,宣传抗日、救护伤员,大儿子李祖平、二女儿李又兰、三女儿李采芝、小儿子李祖仁,都是抗敌后援会的主力,抬送伤病员、打针、输液,样样都干。李善祥一家是从锦州回来的,李又兰在宣传抗日的时候就给大家讲“九一八”的故事,讲日本人在东北挖万人坑、把老百姓用铁丝穿起来的暴行,号召大家站起来反抗,不当亡国奴。

  在日军铁蹄下沦陷的国土越来越多,李善祥的儿女们又在一起商量,光做宣传救护工作远远不够,他们要上前线去杀敌,李家兄妹四人和三十多个青年一起报名上了前线。明知孩子们此去是九死一生,但李善祥却是坚决地支持,他给了孩子们一人10块大洋,让妻子连夜把钱给他们缝在了衣服里,叮嘱他们这可是救命钱,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能用。

  李又兰兄妹一起参加了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李又兰和李祖宁冲出了国民党的包围圈,李采芝却不幸被俘,关在了上饶集中营。在女儿落难时,作为父亲的李善祥又勇敢地站了出来,他到上饶找到女儿李采芝,用存在上饶农民银行的一笔钱,帮助集中营的一批人逃了出去,李采芝未能逃脱,李善祥又找到一个民主人士,将女儿保释了出来。

  镇海沦陷后,六十多岁的李善祥以衰老之躯,踏上了流亡之路,乘不上火车,他一路搭乘轮船,流亡的足迹遍布了湖南、广东、江西、福建,一路上食不果腹、饱尝艰辛,因挑着行李长途赶路得了重病,在朋友接济下才走出困境,一路上的所见所闻都令李善祥悲愤不已。

  抗战胜利后,李善祥再次回到了锦州生生果园,9年过去了,李善祥在当地依然有着相当高的威望,李善祥用自己的身份,掩护着地下党的工作。1948年,女儿李又兰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让他掩护部队派来的马明德搜集国民党军情,马明德用李善祥外甥的身份,搜集锦州敌防情报,缝在衣服里带出去。

  “如今年届耄耋,无力复兴旧业,复难觅继代同好。为爱护此数十年艰苦缔造之社会生产资源,不忍坐视其荒芜。夙夜筹维计,惟献交公营使得保全,且更能加速推广,俾达初志。意出至诚,绝无它求。”

  1959年,79岁的李善祥在上海病逝,他的一生经历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当中,始终坚持实业救国、教育强国的初心,走出了自己坎坷又不平凡的一生,不愧为“小港李氏”的杰出传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开心消消乐》1701关通关攻略   下一篇:下一关在哪第20关攻略关卡通关攻略详解
------分隔线----------------------------
推广信息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