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一个老知青的辛酸眼泪-女儿不认妈妈

2024-04-10 14:04来源:互联网 点击:94次

  1968年,年仅16岁的林茹远离家人和朋友,与十几名男女同学一起踏上下乡之路。这是一个青年人热血沸腾的时代,在“到农村去,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歌声中,在“红心向阳一个忠,双手綉出地球红”的口号鼓舞下,成千上万名热血青年义无反顾地从城市到了农村。

  林茹在家里是最小的孩子,父母对女儿下乡担心不已,女儿从小在城市里长大,根本就没有吃过苦,如今要去农村这个陌生的地方,她能适应得了吗?林茹和同学们一起下乡到东北一个靠近鸭绿江的小乡村里,100多口人的生产队,家家住的都是泥草房,吃的都是玉米和高粱米,虽然可以吃到大米,因为口粮分配政策的限制,每个人只能分配到100斤水稻,加工成大米吃到嘴里也就是70多斤。好在农村都有自留地,可以种植蔬菜、养点鸡鸭,还可以养猪,当地农民的生活都过得去。

  林茹和同学们下乡以后,知青的粮食都是公社粮库统一供应,每人每月40斤,比社员的粮食还多。但知青第一年下乡,吃的蔬菜及其他副食品都需要买,虽然生产队会统一出钱替知青购买,过了元旦分红的时候,都从知青的工分值里扣钱。下乡第一年知青干了两个多月的农活,分红时,大家都不剩钱,每个人还欠生产队十几元钱。农村的唯一好处是社员可以欠生产的,生产队把欠钱的社员称之为超支户。知青点第一年下乡,吃的用的都由生产队垫付资金,人人超支就是必然结果。

  生产队把男女知青各分配到一户房子大的社员家里,并安排了一个女社员给大家做饭。元旦之后知青们知道给自己做饭大婶的工分由所有的知青平摊之后,大家一商量便让生产队把做饭的大婶辞退了,由知青们轮流做饭,每个人干一个月,12个知青,每人一个月。6个男知青不会做饭,大家便决定由6个女生每人干两个月,6个男生给6个女生每人补一个月的工分。

  农村生活,白天在地里劳动,晚上吃过晚饭,把煤油灯一吹,就躺在大火炕上说话,说着说着就都睡了。还没有感觉身体解乏,外面就响起了上工的哨子。人们闭着眼睛来到生产队,按照队长的吩咐到地里干活,太阳出来之后,再回 吃饭,吃过饭还得下地干活。不知为什么,生产队里每天都有干不完的农活。知青们虽然刚下乡的时候,都有一种不怕苦累的精神,但是几天以后,一个个都吃不消了。从小娇生惯养的林茹更是受不了,她也只能咬牙坚持着。实在干不动了,队长就让她坐在地头上休息,如此一来,评工分的时候,林茹每天只能记7个工分,比其他女同学少1个工分,只有男同学每天能记10个工分,和当地的女社员一般多,当地的男社员每天可以记12个工分。

  农村的生活一年一年地熬下去,知青们一个个穿着和面貌与当地的社员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了,可是林茹却仍然十分娇弱,就像一个始终长不大的半大女孩。

  转眼到了1970年,青年点里传来一个喜讯,当初下乡的城市的一些用工单位开始在下乡知青中招工了,有的知青还可以保送上大学。夏锄过后,女知青王艳梅被保送上卫校读书了,另有一个男生被大连的海港招工了,虽然招聘的是装卸工,所有的男生都想去,经过评选,青年点长刘海刚被招工了。

  1971年夏天,青年点里又有两个知青被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厂招工了。1972年的夏天,青年点里又被招工走了四名同学。这时,青年点里只剩下四名同学了,包括林茹在内剩下三个女生,一个男生。到了1973年夏天,青年点里只剩下林茹一个人了,她因为身体弱,每次招工、保送,都不会评选上,最后只能把她一个人留了农村。

  1973年的秋天,大队革委会打算把林茹兼并到其他青年点里,林茹一想:“就凭我这条件,到了新生产队,再有招工的机会,我也轮不上。不如我就在靠山屯生产队里呆下去。一年不行我就等两年,我就不相信自己会在农村一辈子。”

  当林茹一个人在农村生活的时候,她终于认识到生活的艰难了。她每天晚上都在被窝里痛哭,她几乎绝望了。

  就在林茹一筹莫展之时,大院里搬来一户新社员,这是从另外一村里迁来的,这户人家姓马。马家有一个青年人叫马洪杰,他是村办小学的代课老师。也许是年龄相近的原因,林茹和马洪杰便相互有了一些往来。随着两人的慢慢熟络,双方似乎产生了感情。又一年过去了,房东刘大妈对林茹说:“小林啊,我看你和马洪杰年龄差不多,你一个人生活在这里也太难了,你看马洪杰怎么样?我给你们俩说合说合,你给他当媳妇行不行?”

  刘大妈说:“傻孩子,你想回城哪能这么容易?这不,眼下都上秋了。今年咱们大队又来了5个招工指标,走的这五个人下乡都比你晚,你呀,是被人家看不上的人,没有人给你说好话,来了招工指标也不会轮到你的。”

  林茹听了刘大妈的话,立刻去大队部打听情况。从大队部回到宿舍里,林茹痛哭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她主动对刘大妈说:“大妈,你跟马老师说,我可以嫁给他。不过,我有个条件,将来一旦有了机会,他得让我回城。如果我回城了,他也可以跟我去城里生活。”

  马洪杰那头立刻回信了,他答应了林茹的条件。不过,林茹的父母写来一封信,不接受女儿要嫁给马洪杰的决定。妈妈在信中说:“女儿,你要是在农村出嫁,妈妈就不再认你了。”

  林茹是一个有个性的人,她觉得自己如果不嫁给马洪杰,在农村也不会有什么出路。再说,马洪杰正和大队革委会商量,能不能给自己补一个代课教师的指标。林茹会唱歌,当音乐教师肯定能教好学生。林茹心想:要是能当代课老师,也比在地里干活强。她决定对抗父母的决定,拿着知青的户口和马洪杰去公社领了结婚证。

  马洪杰的父母挺喜欢林茹的,两个老人说:“这个儿媳长得太娇小,结婚后不用下地劳动了。要是大队能批准她当老师,就去学校当老师。要是不批准,也不用干活。俺们一家人能养活得了她。”

  林茹和马洪杰结婚了,结婚的时候,生产里所有的社员都前来祝贺。大队革委会主任李太山也出席了林茹和马洪杰的婚礼,他在婚礼上讲话的时候宣布:“经大队革委会研究决定,招聘林茹到村办小学当代课的音乐老师。”


上一篇:应急管理部部署二季度安全防范重点工作   下一篇:百问不厌(bǎi wèn bù yàn)是真实还是虚假消息?
------分隔线----------------------------
推广信息
热门文章